青春昂扬沂梦行 实践彰显爱国情
漫步在初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微风缓缓袭来。在“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的号召下,今天志愿者们迎着朝阳来到了老党员的家中,探寻尘封的红色记忆,回味红色经典。
今天我们第一个要采访的是桃峪村的老书记林华山爷爷,在与林爷爷交谈中得知林爷爷1955年在村里入党,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958年开始做书记,在任33年期间响应党的政策,跟随党的脚步,带领全村村民修路建桥,把荒山变绿洲。任职期间,无私奉献,经常忙到晚上不回家,真正的做到为人民办实事。林爷爷感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对老人的政策也好,人民生活幸福,没有因为生活艰难而带来的烦恼。
我们紧接着来到了老党员姚桂元爷爷的家中,姚爷爷1974年高中毕业,任职语文与政治教师,1975年入党后回到家乡工作,响应国家号召,亲自参与环山公路的施工,他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资金,需要稳扎实打慢慢来。鼓励志愿者们抓住机遇,把握机会,积极向组织靠拢,学习真本领,报效祖国。
第三位老党员是孙成如爷爷,1986年入党,在民办学校任职十四年。孙爷爷说他热爱当教师,喜欢孩子们,他殷切希望年轻人奋发图强,努力做个合格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最后我们来到了退伍老兵孙成明爷爷的家中,孙爷爷1969年一心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据孙爷爷描述当时条件艰苦,在河南野战军入伍八年只回家了两次,他说“我们不是多么伟大,年轻人不经过锻炼,就没法成长。”1973年入党,1977年林爷爷退伍回来后,在村里任民兵连长,一直心系国家大事,看电视只看新闻联播与军事频道。对年轻人寄语:好好学习珍惜生活来之不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吃过苦,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容易,其实并不是,是老一辈们拿生命干出来的。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
在红色思想的大海中遨游。
令人坚定、刚毅、倍感荣幸。
竹山黑陶,匠心神韵
7月15日是志愿者们三下乡的第4天,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志愿者们到达诸城市黑陶制作工艺体验馆参观并体验黑陶的制作。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志愿者们的学习成果吧!
黑陶简介
黑陶是产生于山东济南章丘龙山内的一种泥制陶器,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属新石器晚期著名的龙山文化。黑陶不仅富有美丽诱人的观赏特点,而且其器型多样,造型精美,立体效果强,独具地方特色。黑陶所制作的各种陶器,图案分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01参观黑陶制作工艺体验馆
我们的志愿者们前往目的地,距离工艺馆还有几百米,随后杨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参观工艺体验馆,并且对黑陶的种类、历史等各方面进行了介绍,让志愿者对黑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杨老师讲到黑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属新石器晚期著名的龙山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在传承人工作室办公室里,我们的志愿者们看到许多栩栩如生的黑陶成品,样式多样。
我们走近一看,发现上面雕刻了很多精致的花纹,杨老师介绍到雕刻这种花纹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来的,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并且要拥有十足的耐心。这些黑陶工艺品大多数出自杨老师之手,听了这话,志愿者们从心底里更加敬佩杨老师。
/ 黑陶中的极品——蛋壳陶/
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台地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样的东西,很薄很轻,但是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待清理完毕,竟立刻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面对这前所未见的发现,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于是“蛋壳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02黑陶制作过程
随后,志愿者们跟随杨老师来到制作黑陶的小木屋准备学习制作简单的陶瓷。杨老师给每位志愿者发放一块陶土,教给志愿者学习制作埙——一种古老乐器。虽然制作方法很简单,但是要想吹响它可不是件容易事。志愿者们跃跃欲试,纷纷开始制作,工作进行到一半,有些志愿者觉得枯燥乏味,便被拉胚制作所吸引,转向制作拉胚,剩下的志愿者则跟着杨老师一起学习埙的制作。
黑陶上色
03弘扬龙山文化,传承非遗经典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黑陶文化再放光彩,将秉承信念、坚定不移的把黑陶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其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光辉璀璨,竹山生态谷把黑陶制作引进来,作为文化长廊和研学基地项目之一。教志愿者们制作黑陶的杨老师说到:“希望通过黑陶的烧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有更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涌现,为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竹山黑陶,匠心神韵
陶瓷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