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直击】
鲁韵光影,青春寻脉
7月20日,传媒学院光影传媒实践志愿服务队继续深入汶上县,开展泥塑非遗文化传承人采访、汶上莲花湖湿地景区拍摄及南旺枢纽遗址参观学习与拍摄活动。

实践志愿服务队采访了当地泥塑非遗文化传承人。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泥塑非遗项目的传承脉络,技艺特点,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随后团队前往汶上莲花湖湿地景区,开展拍摄与体验活动,还参观了南旺枢纽遗址,深入了解大运河南旺枢纽的历史价值,科技成就及文化意义。

传媒学院光影传媒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探寻了齐鲁文脉,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承形式,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实践掠影】
探索开启智慧之门,互动培育品格之基
7月19日,会计学院“童心圆”爱心支教团成员精心设计的智育类课程,以“科学探索”与“综合素养”为脉络,将趣味与深度相融,让孩子们在动手、思考、互动中收获知识,涵养品格。

“童心圆”的志愿者从教案上的反复打磨到课堂上的灵活应变,从对“老师”身份的懵懂尝试到对“陪伴者”角色的深刻理解,志愿者们在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也收获了对责任的具体认知、对成长的多元解读。这场以“童心”为桥的相遇,让他们在守护童真的过程中,更清晰地触摸到青年一代的使命坐标:原来,每一次俯身倾听的耐心,每一次循循善诱的坚持,都是在为“教育兴国”的长卷,添上属于青春的、温暖而坚定的一笔。

黄河口筑梦 ,生态志同行
7月中旬,“青言”女大学生宣讲团前往东营市利津县、垦利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村民采访、拍摄“行走的思政课视频”等形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展现新时代女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在利津县高家村、北宋片区盐碱地改造示范区,宣讲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详细了解盐碱地生态治理状况。期间,宣讲团成员结合《习近平讲故事(第二辑)》中的精彩段落,为村民们进行生动讲解。
随后,宣讲团走进杨庙社区,深入社区各处,了解社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举措与成就,将“两山”理念切实落实到宣讲实践中。

相约邹平奥体公园,红歌热舞燃动群心
7月18日,音乐学院“艺启”志愿服务队赴邹平市奥体公园,参与当地群众红歌汇演志愿服务工作。该队20名志愿者通过专业文艺表演助力活动开展,切实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志愿者们到场后迅速融入现场氛围,合唱部分完整演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即兴舞蹈表演以通过群舞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

演出获得现场观众高度认可。观众自发形成全场合唱。此次社会实践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艺术素养。“艺启”志愿服务队通过精准对接基层文化需求,将声乐训练、舞蹈编排等课堂知识转化为惠民演出实践,验证了“专业服务社会”的育人模式可行性。合唱与集体舞的标准化呈现,彰显了学院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媒体聚焦】
青春“疆”来时,丝路绘新篇
7月19日上午,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鲁喀同心E起逐光”志愿支教团的师生们远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将开启为期十四天的支教之旅。

启程前,支教团成员们精心设计课件并确定以“趣味科普+动手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案,重点涵盖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无人机探秘、足球教学等模块。当青春与 “疆” 来相遇,当科技星火点亮丝路。未来两周,齐鲁学子将与边疆孩子共筑智慧温暖的 “丝路新篇章”,在传授知识中编织鲁喀情谊纽带。

【实践感悟】
周昱彤:沉淀与回响——感悟教育,砥砺初心
作为教育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在张桂梅师德教育馆,我通过讲解和展览深刻体会到张桂梅老师对大山女孩的无私奉献,以及践行“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校训、为教育强国作贡献的精神,这远非网络信息所能涵盖。
在丽江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研学期间,让我明白学前教育与应用心理学相辅相成,座谈会上,老师们坚守一线的仁爱情怀令我触动,也激发了我用专业能力相助的迫切心情。
